大家都知道,在河北省中南部一带,是全国面积“最小县”的集中地带,邯郸市的馆陶县、邱县、峰峰矿区、鸡泽县、广平县分别居于邯郸市面积倒数后五位玖富配资,其中广平县以314平方公里的面积成为该市的“面积最小县”。
广平县与魏县相邻,两者的县城离得特别近,在地图上测量两县城中心位置相距10公里左右,而以离得最近的县城边缘部分测量则仅相距6公里左右。这种格局是怎么形成的呢?
先来看广平县的由来
如果单说广平县的设置史,由来已久。上海博物馆藏有战国时期秦国的“广平君印”。“君”是战国时诸侯国内的高等爵位持有者,其来源或是宗室、或是功臣,这些“君”分为有封地、仅有食邑、荣誉性称号等区别,但是不管怎么样,在称呼这些“君”的时候往往会冠以某地,比如“战国四公子”里的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这个“广平君”也应该是这样,由“广平”一词可以推断,“广平”的地名在战国时期就已存在,或许在秦国、秦朝就已设县。
西汉的开国功臣、将领薛欧,在西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十二月被封为广平侯,《汉书·功臣表》记载:“广平敬侯薛欧,以舍人从起丰,至霸上,为郎。入汉,以将军击项籍将钟离昧侯,四千五百户。高帝六年十二月甲申封,十四年薨……”,此时广平为侯国。汉景帝中元三年(公元前147年)广平侯国因“有罪免”,为广平县。
值得注意的是,此时所说的广平侯国与广平县,其所辖区域并非是今天的广平县,而是在今天鸡泽县一带,这时的广平县可以称之为“古广平县”。古广平县于北齐被撤销玖富配资,仅仅30年后的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在这里置鸡泽县。民国《广平县志·沿革志》记载了这一段历史:“广平之名始见汉书,初为广平国,在今鸡泽县东二十里,建武时省国入县,是乃古之广平而非今之广平也。”
广平县再次出现在历史进程之中,时间已经是相隔571年之后的金朝大定七年(1167年)了。民国《广平县志·沿革志》说道:“今县自金天会七年分魏县北鄙之地而置”。这里所说的“金天会七年”是民国《广平县志》对“金大定七年”的讹记,因为无论是在《金史·地理记》中,还是在《大明一统志》、清《畿辅通志》中均记为“金大定七年”。
金朝所置的广平县,因是分“魏县北鄙之地”而置,所以面积是十分有限的。这一点在清康熙《广平县志》的《序》《土地卷》中均对此颇有微词:“广平,幅员横五十里,纵半之不敌,古大县一亭障也。”“畿内列邑百一有六,未有境圭狭隘若兹邑者。”
“古大县一亭障也”,“亭障”是古代“烽燧亭障”边防体系的一环,是用于军事防御的堡垒设施。这里应该指魏县的边远地区,也由此可以看出其面积之小的由来了。
此外,金朝这次析魏县而置的广平县,还有一个有意思的情况,就是魏县是属大名府路大名府管辖,而析置出的广平县却属河北西路洺州管辖。金朝的“路”是一种在中央与府州之间的高级政区,相当于今天的“省”,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新析置的县与原来的县并没有位于同一个省。
为何金朝要新析置广平县玖富配资,并且把新县与原县置于不同的“路”?
析置广平县时的金大定年间,是金朝第五位皇帝完颜雍的年号,他在位时,勤政节俭、选贤治吏、轻赋重农、国库充盈、百姓小康,出现“大定之治”繁荣局面,他也因之被称为“小尧舜”。《金史》评价:“大定之间,郡县吏皆奉法,百姓滋殖,号为小康”。
由于政局平衡、经济发展迅速,人口激增,完颜雍初登基时金朝约300万户,而到其晚年则在670万户,增长超一倍,为新县设置提供人口基础,这一年不仅新置了广平县,河北省保定市定兴县也设于此时。
至于为何把广平县置于河北西路洺州之下,而非与魏县一起设于大名府路大名府下,在历史记载中并未找到。不过《金史·地理志》中记载河北西路洺州辖“县九、镇四”,而大名府路则辖“县十、镇十三”,或许是出于平衡府、州所辖县镇数量的需要,大名府之县镇数量已经太多,于是就把新置的广平县归于河北西路洺州。
再来看为什么广平县城与魏县县城距离这么近的问题。
广平面积有限,县城的位置在金朝析置之初就已固定。但是魏县县城位置则有较大变动:在唐代之前魏县治所在今天大名县城西北二十五里一带。北宋熙宁六年(1078年),置于北周建德六年(577年)的洹水县省为镇,入成安县。宋金时期,魏县治所因河患迁于洹水镇,此时不但洹水镇成为魏县治所,魏县疆域也因为洹水镇划入有所扩大,今天的车往、回隆一带区域得以划入。到了明朝初年,魏县治所又因漳河水患迁至了今天的魏县县城。
明、清的《大名府志·沿革》记载:“魏县,……旧治在元城于村渡西五里,以河患迁成安之洹水镇,于是洹水地始割入魏,金元因之。明初复为漳河冲没,迁于今五姓店……”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到,魏县治所一开始并非距离县界如此近,而是因为受漳河水患的影响慢慢迁到这个位置的。
您了解的情况是这样吗?欢迎在文章底部讨论。
广升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