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大连晚报恒盛优配
11岁出门远行,近400万金钱投入
低龄留学的家庭豪赌
如今,李知航已熬过最艰难的阶段。(受访者李东供图)
2025年夏天,身高一米八的李知航穿着熨得笔挺的藏青西装,用流利的英语向部门主管汇报实习工作成果。让人很难联想到,这个11岁就独自赴美、没有家人陪伴的男孩所熬过的艰难时光。
留学这条路径,被部分人想象为“轻松逃离”国内升学压力,其现实图景远非如此。国际教育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新的困惑也浮出水面。高投入并非有高回报,低龄留学孩子的成长轨迹会如何发展,鲜有清晰的答案给到低龄留学生的家长们。
“趁孩子小送出去”
曾在美国工作五年的李东,与身为小学英语教师的妻子罗燕霞,在儿子李知航出生后,家中便切换成“全英文频道”。
“儿子做梦说的都是英语。”李东回忆时带着骄傲。当其他3岁孩子还说不好中文短句时,李知航已能与外教自由交谈。11岁那年,李知航在一场由留学中介主办的英语演讲比赛中获奖。顾问得知李东有让孩子大学留美计划后,极力游说:“趁现在小送出去,能更好融入当地环境。”
李东当场交了定金。通过中介恒盛优配,李知航于2018年如愿申请到了美国弗吉尼亚州一所初中。做好准备后,李知航第一次去美国领事馆面签。由于年龄太小,结果不出意外地被拒签了。尽管罗燕霞内心希望就此止步,但看到父子俩的失落,他们还是通过中介重新调整方案,再次申请签证并通过。
与李东一家的长期规划不同,大多数人认为,低龄留学的选择,往往源于对现有教育模式的逃离。“对中国家长来说,‘太放松’有时比‘内卷’更难适应。”从事多年文化教育领域工作的新加坡普利国际教育集团创始人王秋粟表示。
不适应
抵达美国的第一个夜晚,李知航的枕头是湿的。由于是双职工,李东夫妇无法前往美国陪读。电话里儿子的哭腔,让他们“心像被狠狠绞着”。
“我们不敢哭,怕孩子更撑不住。”罗燕霞回忆。当时李知航住在美国一个寄宿家庭里。“那段时间靠孩子自己熬过来的。”李东告诉记者,在美国家庭条件一般,才会选择做寄宿家庭。他只能每天祈祷,孩子能早点适应。
在王秋粟看来,12岁以下孩子独自留学风险很高。低龄留学生,如果没有家长的陪伴,容易出现学习怠惰、缺乏安全感等各种心理问题,这种情况建议家长进行陪读。“即使由全托机构负责起居,也难以像家长那样关注心理发展。”王秋粟强调。
无法躺平
大多数受访者告诉记者,低龄留学绝非学业压力的终结,只是换了一种形式。在广州市一所重点高中的教室里,厚重的习题册堆满了课桌。当黄明生试探性地问女儿黄蕾是否愿意去加拿大读高中时,这个被学业压得喘不过气的女孩立刻答应了。想法从萌生到落地,只用了两三个月。2023年1月底,黄蕾拖着行李箱飞往加拿大。在当地私立高中附近租住的公寓里,黄明生开始了为期大半年的陪读生活。对黄蕾而言,加拿大高中申请大学的关键是五门核心课成绩。数学、物理等理科是她的强项,得益于国内扎实的基础,她几乎无需额外投入。权衡之后,黄蕾果断舍弃不擅长的文科,全力冲刺申请滑铁卢大学所需的理科成绩——这所大学2025年QS排名全球第115、加拿大第五。在两次由滑铁卢大学组织的数学竞赛中,黄蕾意外考出优异成绩。当大学录取通知书陆续抵达时,黄明生悬着的心终于落地。
然而,黄蕾整个暑假都处于崩溃状态。尤其是在朋友圈刷到中国同学已经开启轻松大学生活时,她盯着自己课表发愁:“每天从早到晚排满课,比国内大学难多了!”这种压力反转是海外留学的隐形门槛。因此理性的选择,在低龄留学赛道上显得更加重要。
成本问题
经济成本,是低龄留学天平上最沉的砝码。多年前为凑足李知航初高中的留学启动资金,李东夫妇不仅刷爆了两张信用卡,还卖掉其中一套房产。在汇率波动下,留美费用悄然吞噬着家庭积蓄。
李东算了一笔账:初高中学费每年至少30万元人民币,大学每年至少40万元人民币,加上生活费以及各类活动比赛支出,7年来花费已达三四百万元。
这样的教育投入并非孤例。成本已成为需要精打细算的课题。“经济是首要考量。”王秋粟接触过的家长中,有的举家搬到新加坡,但也会因成本太高或其他不适应的情况,而移民至其他国家。
清醒
如今,李知航已熬过最艰难的阶段。目前在美国田纳西大学读金融系的他,面临读研或工作的选择。李东正思考如何告诉儿子“供不起”读研费用,李知航却抢先说:“如果读研究生,学费我自己交,不用您出钱。”李东倍感欣慰。
李东坦言,多年前周围人都没想到,他们真把十几岁的孩子送到那么远读书。且不少人觉得,投入如此高昂的成本,这笔“教育投资”的性价比似乎不高。李知航就读的学校,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顶尖名校。对此,李知航反倒显得坦然。他曾收到了4所大学的录取通知,因喜欢音乐,故选择了乡村音乐的故乡田纳西大学。他还宽慰李东,选择大学,未必非得紧盯那些光环耀眼的“藤校”或顶尖名校。在他看来,即便院校排名并非顶尖,只要毕业后能在美国顺利就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同样不错。打心底里,李东清楚李知航骨子里想活得精彩一点。正是这份对儿子的了解,让他舍得投入巨资,且未后悔过,他更在意的是为李知航提供一个“能施展的平台”。
李东透露,11岁就赴美留学的李知航,几乎错过整个中国初高中教育,中文已“磕磕巴巴”。虽然他为中国血统自豪,却也明确表示,毕业后想继续在美国寻找实习工作机会。这种彻底的融入,在李知航看来是规划毕业后留美的基础。但李东却看到潜在风险:繁琐的签证工签程序,以及近年中美关系变化的不确定性。未来的不确定性,正重塑海归的价值链。海归光环也在经济潮汐中褪色。这种清醒,已成为低龄留学家庭的普遍共识。
“了解留学国家的教育体系是规划的关键一步。”王秋粟以新加坡为例,其以英联邦教育体系为主,又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既能让孩子接触西方教育与文化,又能保留对本土文化的认知。这种体系特点直接影响孩子的适应路径和学习体验。
王秋粟提醒,家长不要盲目 “为孩子牺牲一切”。她举例,有些家长以为在国内卷不动,去国外继续卷,反而适得其反。在她看来恒盛优配,低龄留学是一个牵动家庭全局的决策,需结合孩子特点、家庭事业等长远规划,避免只为“镀金”或“曲线救国”而盲目选择。(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李东、黄蕾等人均为化名) 文 据南方周末
广升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